时间:2022-12-10 19:16:39 | 浏览:521
梵蒂冈城国(拉丁语:Status Civitatis Vaticanae;意大利语: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),通称梵蒂冈,曾译作梵谛冈,是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高地的内陆城邦国家(国中国),为天主教会最高权力机构圣座的所在地、天主教会最高领袖教宗的驻地、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,亦为世界领土面积最小的国家。其前身为教宗国,自1929年起以《拉特兰条约》确定为主权国家,接受圣座(也是一个国际公认主权实体)的直接统治,实施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。城内建物于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。
由于圣座的行政机构──罗马教廷大部分机关、以及教宗的主要居所均座落于梵蒂冈城内,故人们在使用“梵蒂冈”一词时,可能指梵蒂冈城国、“梵蒂冈”地区、圣座、或教宗的居所,视其使用的场合而定。虽然梵蒂冈并未制定任何有关官方语言的法律,但以意大利语最为常用。在2002年以前,梵蒂冈常以意大利里拉及梵蒂冈里拉作为其境内的通用货币。意大利加入欧元区后,梵蒂冈与欧盟签订特别协议,发行小量铸造的属于梵蒂冈的硬币,作流通和收藏之用。虽然梵蒂冈在地理上是一个小国,但因天主教会在全球信仰人口众多,现有十多亿天主教教徒,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对世界拥有重大的影响力。
“梵蒂冈”一词来自拉丁语,意为“先知之地”。早在公元4世纪,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就在罗马城西北角耶稣门徒圣彼得(圣彼得)殉难处建立了君士坦丁大教堂以示纪念;到了15至16世纪,君士坦丁大教堂被改建成如今的圣彼得大殿,成为天主教会举行重大仪式的场所;公元756年,法兰克王国国王丕平把罗马城及其周围区域送给教宗(教会史上称为“丕平献土”),后来就以此成立了政教合一的“教宗国”,范围广及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大部分地区。
19世纪,欧洲的民族主义兴起,意大利的民族统一运动使圣座于意大利的领土愈来愈少,半岛北方的萨丁尼亚王国成为意大利统一运动的领导者之后,更主导成立了意大利王国。身为教宗国首府的罗马城面临统一在即,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以身为“教会的保护者”的名义出兵保护罗马城。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,拿破仑三世把驻在罗马的军队调回本国,使得意大利王国的军队得以顺利开进罗马城,意大利的统一正式完成,而教宗被迫退居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宫中;之后历代教宗自称为“梵蒂冈之囚”,不但敌视意大利王国,甚至不准信徒参与意大利王国的公职。
1929年2月11日,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掌握意大利政权后与教宗庇护十一世签订了《拉特兰条约》,意大利承认圣座为主权国家,其主权属教宗,其领土位于梵蒂冈城,称为梵蒂冈城国,为中立国,其国土神圣不可侵犯。此条约正式解决了圣座与意大利政府间多年的纠纷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梵蒂冈仍按照《拉特兰条约》,保持中立,当时教宗为庇护十二世。
2009年1月1日,教廷宣称“意大利的法律过于繁杂,而且欠缺稳定、时常和天主教教义相违背”,正式宣布以后不再自动采纳意大利议会通过的法律。
地处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部台伯河西岸的高地上,以梵蒂冈城墙为国界标志,城北为博物馆和网球场,城东为老公园,东南有神学学院和火车站,南部为为圣彼得教堂及附属广场,圣座所在地位于市中心;气候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,平均气温1月7℃,7月24℃。
名胜:圣彼得广场、圣彼得大殿、梵蒂冈博物馆。